【序】
甚麼是蛙:
一般人通稱的蛙類包括青蛙(Frogs)和蟾蜍(Toads),在分類上屬於兩棲綱(Amphibian)無尾目,全世界大約有3500種。你話多唔多? 兩棲類除了無尾目之外,
仲包括無足目和有尾目。無足目(蚓螈)全世界僅有150多種,有尾目(山椒魚和蠑螈)也不超過四百種,因此蛙類在兩棲綱裡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兩棲類是最早登陸的脊椎動物,因此保有許多水棲動物的特性,從蛙類的生活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牠們的水陸兩棲性。牠們通常將卵產在水裡或水邊,幼體(蝌蚪)在水中發育並用鰓呼吸,成體則用肺呼吸並可以在陸地活動。
蝌蚪期的長短,受到許多因素影響。溫度低的時候,蝌蚪期會拉長,甚至渡冬直到春天變態。食物量低的時候,蝌蚪期也會增長。乾旱造成的缺水壓力,則可能促進發育及變態。一般在25℃,食物充裕情況下,蝌蚪期大約30到40天。
從蝌蚪變成成體的過程稱為變態(Metamorphosis),由觀察蝌蚪的發育及變態過程,可看到大自然的巧思。蝌蚪在發育中期先長出後腿,前肢則在蝌蚪期末期才會成型,而且一直藏在胸前的透明袋中,等到接近變態的時候才會伸出來。牠們利用伸出的前肢擋住用鰓呼吸時的出水孔,使剛變態的小蛙自然而然地放棄鰓呼吸,完全改用肺及皮膚呼吸。同時牠們的骨骼系統及消化系統也發生很大的轉變,以適應未來完全不同的陸地生活,而在完成這些變化之前,小蛙暫時無法進食。這時候小蛙如何維持生命呢?
如果你觀察過蝌蚪的變態過程,你或許曾注意到剛變態的小蛙還帶有尾巴,然後逐漸地萎縮消失。尾巴固然是因陸地生活不再需要而消失,而從尾巴分解出來的養份,也正好供剛變態的小蛙利用。這些巧妙的現象思都是長期適應演化的結果,使得蛙類可以從三億五千萬年前繁衍至今,並除了極地之外,幾乎遍佈全球。
蝌蚪對水域的利用有分層的現象,大多數在水域中層覓食;但有些喜歡在水面活動,例如黑蒙西氏小雨蛙;有些生活在底層,例如日本樹蛙、梭德氏赤蛙、褐樹蛙、斯文豪氏赤蛙等。分層活動可以減少不同種間蝌蚪的競爭,提高覓食效率。
| 蛙之序 | Frog or Toad? | 蛙life!! | 骨骼標本
| 世界蛙 | 組員 | 留言冊 | Contact us | 回首頁 |